4月22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知行堂内,国家民委领导,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教育司、舆情中心和委属高校负责同志,1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试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意义重大,是民族理论正本清源、创新发展的源头工程,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基础工程,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才、凝聚各族学子人心的铸魂工程。”国家民委主任潘岳的话语掷地有声。
2024年5月,教育部批复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今年4月又复函国家民委,支持新增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高校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这个会议,对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一场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交融互鉴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尖刀班、排头兵,2023年10月以来,国家民委依托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学科优化调整工作专班,以“铸牢”为主线,推动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取得共识并步入正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从无到有,且知识架构初具雏形——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理论体系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四梁八柱”转化为课程,打造“铸牢”课程群;
以课程建设成果支撑学科建设,按交叉学科范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与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充实改造民族学课程体系,打造民族学“1+3”原创性教材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牵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发展,统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
“专班坚持‘边试边改边完善’原则,建立了多学科、多校协同攻关工作机制,整合国家民委直属6所高校优质资源,邀请知名高校的122位教师参与讲义撰写、13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建课指导,参与师生5000余人次,培育了汇聚校内外一流资源的‘铸牢’的教学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介绍。
如今,试点从民族院校拓展至高水平大学、地方代表性高校,两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的设立,初步形成“1+15”格局,实现了该学科在区域、类型和研究方向上的整体布局,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奠基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学科和人才支撑,初步构筑起“学科生态”。
这是一场智慧激荡与思想碰撞的多维探讨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不仅是对现有学科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更有效打破原有学科区隔界限,克服西方民族理论话语局限,用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历史、解读中国道路、弘扬中华文明,为用党的创新理论赋能学科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第二批试点高校结合优势学科和地域特色,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和特点,探讨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政治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科,是答时代之问、应时代之需产生的一门学科。
“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过硬、一专多能、扎根边疆’为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能够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说。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理属性。新时代如何研究好、阐释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构建,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表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从理论主题、体系框架、内在逻辑、概念范畴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学理性阐发。把学科发展置于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中,促进学科专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理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交叉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涉及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理念、精神和物质、境内和境外、概念和演绎、方法和体系、器物和文存等诸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有着“多元一体”格局特征。
“云南民族大学将立足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加强中青年学术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研究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合理、知识构成多维的研究队伍。”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书记阮朝奇介绍。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实践属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绝不能坐而论道、空谈理论,要紧紧围绕民族工作的现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建好大用之学。
武汉大学确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史学、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法学等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确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华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等方向;中南民族大学确定了百越各民族历史与文化、长江流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向……
这是一次信心共振与共识凝聚的同向同行
设立试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真正把交叉学科建起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各校学科带头人在座谈交流中表示,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多方位推进,真正培养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亟需的人才,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方面,暨南大学立足海外统战工作,是一块特殊但重要的拼图,如何把这块拼图建设得更好,我们责任重大。”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程京武说,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能建设得更好,必须要在学科研究方向、课程构建体系、学生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分配等方面提前布局,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答疑解惑,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
“4月12日,延边大学边疆研究院·兴边富民研究院揭牌成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专业特长智库作用,今年我们还要申报四部委‘铸牢’基地。作为综合性高校,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相关优势学科,实现文科、理科交叉融合模式,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延边大学副校长朱卫红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携手同行,打破学科壁垒,深化协同创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共同攻克学科建设中的难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必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