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首页 学校官网 新闻中心 信息门户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音乐学院“音润北疆·语传同心”实践团赴内蒙古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更新时间:25-08-08 06:14

新闻网讯  近日,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音润北疆·语传同心"实践团整装启程,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和镶黄旗,开展"音润北疆•语传同心"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创新打造"民歌教唱+语言教学"融合模式,以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为载体,通过"唱一首歌,学一句话"的生动形式,深植"乌兰牧骑"红色精神内核,探索"译﹣唱﹣演﹣传"一体化路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激活非遗生命力的双重目标,将非遗旋律作为普通话的"声韵载体",让推普工作从"文字传播"向"感官体验"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深化民族团结。

学院党委书记白艳秋为实践团队送行,寄语队员:“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实践团肩负着使命与梦想,开启了推普征程。此次实践创新性地提出“民歌教唱+语言教学”模式,以经典旋律为载体,通过“唱一句,学一语”的生动方式,将普通话学习与非遗文化传承紧密结合。

志愿服务队抵达正镶白旗与副旗长乌力吉门德、文旅局副局长巴图照日嘎及教育局负责人开展座谈。深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对察哈尔民歌、火不思演奏技艺展开专项非遗采风,运用田野调查方法,采集原生态音乐样本,同火不思传承人乌兰牧骑成员乌云花尔老师围绕察哈尔民歌音乐形态展开研讨。依托团队成员专业优势,在保留曲调原有风格与音乐元素的同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精准翻译《吉祥》《新时代的察哈尔故乡》和《向往故乡》等歌曲并精心打磨韵律,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与语言推广融合发展。

“快进来坐!” 时隔一年,团队再次回访正镶白旗牧民金花奶奶家。他们如待亲人一般,拉着队员进毡房话家常,聊起一年间的变化。“学会普通话,卖牛羊都方便许多,今年羊羔比去年壮实多了!”热腾腾的奶茶氤氲着暖意,孩子们围着蹦跳与队员们共绘家乡美景,用歌声与笑容传递爱与希望。草原上,大家手拉手用普通话学唱《察哈尔八旗》,歌声中洋溢着团结与和谐。

实践团化身“小小乌兰牧骑”,紧扣其 “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的精神内核,带着翻译好的普通话版歌曲和原创节目,通过惠民演出、抖音直播等形式传递欢乐与温暖。长调悠扬、那达慕欢快、牧民大叔的笛声与队员们的歌声交织,共同奏响民族团结之歌。演出涵盖多首创译的乌兰牧骑新民歌及经典非遗曲目,展现普通话与地方旋律的完美融合。

“巍巍青山连绵起伏,辽阔草原洒满珍珠....”在正镶白旗第一中学,开展《民族同声咏普韵 共筑语言梦之桥》实践活动,以专业所长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带领同学们围坐演唱普通话创译版《明安图故乡》,从字词发音规范到教唱,生动讲解搭配互动练习,在轻松的氛围里,提升普通话演唱能力。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与推普工作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唱一首歌,学一句话”的推普理念在内蒙古草原上绽放出鲜活生命力,开启牧区推普新大门,精准入户思路与两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歌声承载着普通话的韵律,飞入牧民家中,融入日常生活。此次实践不仅促进了语言习得,更激发了情感共鸣与文化交融,实现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传承的深度互嵌、双向赋能,更在“共唱一首歌”的和谐旋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有力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歌声所至,语言相通,文化相融,民心相连。

下一条:羊城聚首传薪火,共话未来谋发展——暑期政务实习团赴广州与校友座谈交流

Copyright@ 2018 --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