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近期,中央民族大学赴广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横州市茉莉花产业一线,开展专题调研与推普实践,探寻“一朵花”带动一方致富的振兴密码。
寻根千年花韵,感悟文化交融
八月的横州,茉莉飘香,绿意盎然。在这片因花而兴、因花而美的土地上,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师生的“产业振兴实践课”从探寻茉莉文化之源开始。

在南方茶厂的莉香博物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古朴的器具,将茉莉花扎根中华、融入本土文化的千年历程娓娓道来。“茉莉花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管理学院学生韦皓馨在参观后感慨道。师生们驻足于展示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的展区前,深切感受着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与民族智慧的结晶。

移步茉莉极萃园,数字赋能为传统的茉莉产业插上腾飞翅膀。“花街”上,茉莉花“1+9”产业链的丰硕成果琳琅满目;数字茉莉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种植、交易、价格等全产业链数据。“通过数字化,我们实现了对茉莉花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追溯与精准管理,提升了产业效率和品牌价值。”园区负责人向师生们介绍。实践团成员们边听边记,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

在弥漫着清雅芬芳的非遗香囊工作坊内,师生们屏息凝神,指尖轻捻起针线。洁白的茉莉干花、色彩斑斓的锦缎在他们手中流转。指导老师一边示范穿针引线,一边讲解:“香囊虽小,但蕴含着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亲手制作,大家不仅能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更能理解非遗技艺如何让传统的茉莉花产业焕发新生。”一针一线间,精巧的非遗茉莉香囊雏形渐显,师生们沉浸其中,不仅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如何通过创新转化,为茉莉花产业注入文化灵魂、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驱动产业链升级的独特引擎。
镜头聚焦花海,直播赋能品牌
翌日晨曦微露,实践团的直播镜头便对准了茉莉花产业的核心腹地——中华茉莉园。万亩花田在晨光中舒展,洁白的茉莉蓓蕾缀满枝头,馥郁的芬芳仿佛透过屏幕扑面而来,直播间里点赞数节节攀升。

在馥郁的花海中,实践团成员面对镜头,化身“田间主播”,用普通话生动讲解着横州茉莉花的特色,以及这“一朵花”如何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大家看,我手上这一捧刚摘下来还带着露水的茉莉花就是我们横州有名的双瓣茉莉。用横州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气,而且还能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实践团成员一边展示健壮的花株,一边对着镜头强调。其他成员手持直播设备,时而聚焦团队成员讲解的特写,时而扫过连绵起伏的花田胜景,引导线上观众“云”赏花、“云”学习。
“原来好喝的茉莉花茶背后真的没有黑科技!”“好想去横州闻闻真正的茉莉香!”弹幕里,网友们热情互动,对横州茉莉花的品质和赞不绝口。“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直播间师生们悠扬的歌声中,横州茉莉花的独特魅力实时传递给了屏幕另一端的在线观众。这场田间地头的直播,不仅让“横州茉莉花”的品牌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更以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产业振兴的扎实根基,点赞数最终定格在21,000+,成为实践团此行推广茉莉花、助力“走出去”的亮眼注脚。
聚焦交易一线,推普助力共富
产业调研的关键环节在于把握市场脉搏。8月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石井村党建文化厅,与石井村党委书记蔡万洪等村内领导干部就茉莉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记录,不时提问互动,对茉莉花产业在带动当地致富、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实践团结合专业所学和调研思考,就如何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建言献策。座谈现场气氛热烈融洽,思想的碰撞为茉莉花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


下午,实践团深入西南茶城。这里人头攒动,花香四溢,花农们将采摘的鲜花运抵此处,客商们穿梭其间看货议价,手机APP实时滚动着交易价格。成员们活跃在这繁忙的市场中,围绕普通话使用情况、交易便利度、产业发展瓶颈等主题,对花农和商户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他们结合访谈中发现的部分花农普通话交流的难点,现场进行了常用交易用语和发音的简单辅导与推广,发放推普宣传资料,用“同音”为交易架起更顺畅的桥梁。
青春聚力花香,同音共筑未来
在横州,实践团师生见证了横州茉莉花产业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感受了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无穷潜力,更体会到了“语同音”在连接市场、赋能个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远在座谈中强调:“横州茉莉花产业是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此行,我们深刻理解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花农经营能力、促进市场流通、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把调研所见所闻转化为推动推普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动力。”
此次横州之行,是学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他们将课堂搬到茉莉花产业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行走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在服务中厚植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