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族共和亭数字复原图。 中央民族大学“五族共和亭”实践团队成员毛富邦供图
北京地坛公园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染着时光的重量——明清帝王祭地大典的庄严在此沉淀,史铁生的哲思让这里奏响生命的和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20年代,为教化民智、弘扬爱国思想,地坛旧址改作京兆公园。当时园内新建有一座五族共和亭(以下简称“共和亭”),它既是宣扬“五族共和”理念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培育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生动见证。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五族”是一种泛称,是对中国各民族的统一指代),并且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据《京报》报道,1925年9月,共和亭正式落成于京兆公园讲演台北侧。亭子呈五边形,由五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上分别漆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暗合着“五族共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为一体。
可惜因时局动荡,共和亭落成后疏于维护修缮,很快便破败不堪。如今,这座消失的亭子,因中央民族大学一群年轻人的执着追寻与跨学科智慧,在历史与数字技术的碰撞中重现。
这一历史印记的发掘,源于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下简称“三交”史)的编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鹏带领团队深耕“三交”史研究,其中2022级硕士生于慧鑫在泛黄的档案中,打捞出关于共和亭的珍贵历史碎片。在陈鹏的指导下,于慧鑫撰写学术论文《民国时期北京地坛公园中的五族共和亭》,发表于《北京档案》。
为讲好这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中央民族大学团委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组建一支融合历史、美术设计、数字技术等多学科的实践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复现共和亭。
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寻找共和亭确切的“家”。文字档案零散难觅,规划图也早已尘封于故纸之中。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翻阅一页又一页的民国游记、旅游指南、个人手札、旧报刊,无数张模糊的历史地图被仔细查阅。在艰难拼合史料碎片后,团队成员带着图纸,在地坛公园内反复实地踏勘、测量、比对。当泛黄纸页上的线条与现实土地上的坐标终于完美叠合、原址定位精准完成时,年轻的守护者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心跳。
史料梳理完成后,如何让今人“看见”消失的共和亭?实践团采用了数字建模技术进行复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毛富邦挑起了大梁,“与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截然不同,数字复原古建筑就好比文物修复,必须‘修旧如旧’,模型必须无限逼近历史真实。”他说。
由于历史文献中并未留下共和亭的清晰图像或详细建筑图纸,毛富邦与团队中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紧密协作,结合已有的相关史料,从清代官式建筑和民国初期仿古建筑资料中,分析其结构、形制,推断其应具有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征。每一根虚拟梁柱的角度、距离,都经过反复推敲与考证。
当五角亭最终在电脑屏幕上巍然“立”起时,团队一齐欢呼。这是献给跨越时空的工匠精神,更是献给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民族精神。
共和亭虽今仅存其名,建成之初却是一胜景。1925年出版的报纸盛赞其落成后,“游人观看者甚为赞美”“实该园中之特色”。
为让更多人了解共和亭的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团委专职团干部王锦云带领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地坛公园管理处,深入交流合作事宜,让尘封的民族交融史迹从学术研究的案头走到市民游客的眼前,真正实现让历史“活”起来。
“复原共和亭绝非简单的历史重现。它为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活化北京深厚的民族融合记忆,深化‘三交’史研究等提供了历史的注脚与现实的载体。”指导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王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