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首页 学校官网 新闻中心 信息门户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榜样|法学院王一超:教学工作是一个“无底洞”

作者: 来源:法学院更新时间:25-08-28 09:49

编者按:

为鼓舞斗志、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年,学校党委对100名优秀共产党员、3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8个(其中,二级党组织3个,党支部2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这些我们身边的榜样们,在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各个岗位上立德树人、担当实干。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平凡做成了标杆,在年复一年的奉献里将责任书写成使命,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优秀”的模样。这份坚守与执着,汇聚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奋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动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优秀共产党员——法学院王一超老师的故事!

“讲的内容不够精准深刻怎么办?”“太枯燥同学们没兴趣怎么办?”2015年刚博士毕业的王一超老师初登讲台时也曾“惴惴不安”,有时要花很长时间钻研一个法条的释义,桌上堆着十几本专业书和案例汇编,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她会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练习每句话的语调起伏,哪句话要提高声调,哪个案例要放慢语速,什么时候要写板书,都在讲稿边缘密密麻麻批注了小字。一个学期下来,每门课的讲稿逐渐厚实起来。她回忆,“《刑事诉讼法》这门课一轮授课后,我就已经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讲稿,而且后面每轮新授课都会进一步丰富完善。”

学生们说,“王老师的课很有意思我们之前讲管辖制度看的是《射雕英雄传》,学习无罪推定原则又是用《奇葩说》引入的。”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王老师的课堂中总是埋着很多“包袱”,综艺节目、文学作品、影视片段、社会热点甚至还有自编小故事。

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师逐渐把课堂变成了“法治实践场”,在一次关于“陆某涉嫌销售假药案”的系列小组讨论活动中,同学们结合所学进行角色扮演,真实体会多元价值的冲突,对案件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诉讼处理意见并就各自的理由进行陈述。“那节课下课铃响的时候,大家都还争得热火朝天”课后,王老师在朋友圈点赞了同学们晒出的学习感悟“当大家愿意积极、主动去学习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大家真的‘走心’了。”

如今,王一超老师上课早已不需要讲稿辅助,法条背后的法理、案例蕴含的情理都已内化于心时,王老师也将教学重点从“课”转向了“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希望通过我的课程,让学生们不仅能掌握法律知识,更能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而不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把法律规范讲明白,背后的理论基础说清楚,法学专业本身就蕴含着德育功能”。为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王一超老师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深入分享挖掘,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参与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德法兼修”。

面对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发展,王老师也在不断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探索更契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更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智慧课程建设。如今她的课堂经历了从传统课程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再到数智课程的蜕变。

今年是王一超老师执教的第十年,她常常调侃“教学工作是一个‘无底洞’,在其中的投入无论如何都不会嫌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她用一摞摞讲义、一场场辩论,一次次深夜答疑,践行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在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无法预测,但我期待自己不论在怎样的变化中都能够坚守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初心,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守正创新。”

上一条:第七届全国党内法规青年学者论坛举办 下一条:校图书馆荣获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奖

Copyright@ 2018 --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