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3月2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等6所国家民委所属民族院校30余名中外师生组成的参访团,自北京启程,开启了北上文化之旅,在这场为期4天的“到中华”国际交流活动中,文明互鉴的种子在春日的热土上悄然萌发。参访团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面孔与中华各民族学子并肩同行,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雕梁画栋间触摸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于赤峰红山文化的陶器纹饰中溯源中华文明的曙光,他们以行走中华大地的形式,聆听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自俄罗斯的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丹尼尔第一次站在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前,抬头望着飞檐下以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镌刻的匾额,聆听中国同学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在研学活动的首站,参访团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学习了解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珍贵的历史印记和民族团结故事。


在塞外古城赤峰,参访团先后到巴林右旗、松山区、喀喇沁旗进行参观、学习,以文化为纽带,开启了一段探寻中华文明根脉、共绘民族团结画卷的深度研学之旅。同学们在赤峰博物馆,共同体验传统玉石切割技法,并亲眼看到了镇馆之宝——玉龙,当得知这件“中华第一龙”出自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无不惊叹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赤峰巴林右旗的牛羊牧场及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同学们探访中国乡村振兴的“智慧密码”,他们对农牧产业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赞不绝口,并对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知。

马头琴、长调、安代舞,在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内,乌兰牧骑队员以歌舞点燃草原之夜。一段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表演,触动了不同国籍学子的心。
参访团还来到赤峰松山区临潢社区和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参观学习,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氛围,切身体验了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活动的最后一站,参访团来到北京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和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参观学习,借助文物古籍感受了解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根脉。
“到中华”国际交流项目由民族画报社主办,旨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真实呈现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民族关系,生动讲述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着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