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首页 学校官网 新闻中心 信息门户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的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27届年会在京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更新时间:25-08-01 09:04

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的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在北京举行。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雄军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地位与作用,肯定了深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随后,他系统地回顾了中国人学学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走过的辉煌历程,阐述了在新时代,推进人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其重大使命,并对如何推进人学研究提出了展望,指出人学研究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丰子义教授对大会主题做了理论阐释。认为马克思不仅从社会发展视角把握文化发展,而且从人的发展角度理解文化本质;文化不仅以客体形式存在,而且也以主体形式存在;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了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文化强国建设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扎扎实实按照人的发展要求来推进文化建设。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专家学者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的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遵循“物质—制度—文化”的演进逻辑,新时代人学研究应聚焦于人的解放与约束、文化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文化与文明、个体与群体关系等生长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教授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层面阐释了文化主体性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指出,文化建设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成果,并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标准推进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全球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教授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守正创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五大特征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本质性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刻关怀。

在第二场大会发言中,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袁吉富教授认为,唯物史观需在当代表达中强化对“文明”问题的系统思考,构建涵盖本体依据与演进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启波教授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推动理论创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亚文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是一种基于双向需要与互动生成的相互建构过程,推动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化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思想解放意义。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英健教授指出,新的文化生命共同体应以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为基础,在平等交往与现实实践中实现文化主体的相互承认,最终指向自由人联合体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徐春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的空间结构深刻影响人的多方面发展,呼吁人学研究关注空间维度,以实现社会空间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沈湘平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生命体为隐喻,将文化发展视为有机演进过程,通过实践创造超越自然生命逻辑,开辟了实现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范式。

在第三场大会发言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段虹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强调文化自信与“两个结合”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其核心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与文明交流互鉴为理论基石,揭示和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与根本路径,旨在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全球对话中的主体性提升。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指出,“人的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在物质丰裕与现实挑战背景下对文明进路的深层回应,强调以人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新时代文明形态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侯衍社教授以“‘两个结合’文化意蕴的系统阐释”为题,系统阐述了其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及如何深入推进,强调了以系统观念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性。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英教授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幸福相辅相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应在满足物质、社会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以人为本追求真实而充实的幸福生活状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教授指出,“两个结合”构成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自我更新的实践逻辑,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赋能,共同造就具有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创造性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分会场围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近60位学者在三个分会场作了发言。与会学者分别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人的解放与异化问题、精神生活与社会价值的协同构建等角度,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会议同时关注人工智能、生态文明、数字治理等新兴议题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整体来看,三个分会场内容涵盖理论探讨与现实关切,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新时代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力。

7月27日上午,学者们在大会上系统探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主体性、人学理论以及青年文化、网络文化、数字科技等重要议题。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理论基础深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讨论聚焦文化的实践性本质,指出文化不仅是精神反映,更是现实生活的建构力量,强调人民是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文化建设必须回到现实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之中。有学者还关注西方现代性及“伪现代性”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主张以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回应现实挑战,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

数字时代的文化变迁亦成为讨论焦点,学者们揭示出平台资本、算法逻辑及“数字殖民”对文化认同、话语权与精神空间的深刻影响,强调构建全球文化命运共同体、推动数字时代文化治理的人学方向。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及其引导路径也被纳入讨论,学者们认为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增强青年文化主体性,推动网络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在闭幕式上,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田启波教授作了全面的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创新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二是现实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需求,讨论具有现实、针对性;三是交叉性,注意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体现了整体性的视野;四是开放性,注意从全球的开放视角来思考文化建设。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肯定了本次学术研讨对“人”的理解方式,并祝愿学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越办越好。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疆教授介绍了新疆文化发展情况,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参加下届在新疆举办的中国人学年会。

本次年会由中国人学学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上一条:知行中华丨用N种方式一起学“铸牢” 下一条:从课堂到实践:探寻中(蒙)医药之美

Copyright@ 2018 --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